中新社香港12月10日電 題:“月薪4萬,工地還缺1萬人”——香港勞工短缺系列之三
  中新社記者盧哲
  每天中午12點,扎鐵工楊偉業會放下手中一米多長的鐵枝,拍掉身上的泥土,摘下安全帽,跟工友一起走到工地(港稱“地盤”)的陰涼處吃午飯。十幾位年近五旬的工人當中,20出頭的楊偉業特別顯眼。
  “地盤上大師傅多一些,都五十幾歲,年輕人很少。”在這個位於香港元朗的地盤上,將要拔地而起兩座高樓。而在香港的更多地方,包括地鐵、大橋在內的“十大基建”正把香港帶入建造業的高峰。
  據港府公佈的數據,2013至2014年度,僅政府工程的預算基本工程開支就達701億元(港幣,下同),未來數年每年的工程開支亦逾700億,預計創造職位2.5萬個,其中專業工種逾7千個。而截至2013?12月8日,香港共有逾32萬註冊建造業工人,其中實際在地盤工作的15萬,建造專業工種工人10萬,近一半年齡在50歲以上。
  “建造業發展了,工人數量沒跟上。”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說,預計全行業缺少8千至1萬工人,其中釘板、地渠、燒焊、扎鐵等較辛苦的工種人手最為短缺。
  “地盤老闆總說找不到人,有時候趕進度,想要多加幾個扎鐵工,到處打電話、加工資,也請不到。”在楊偉業看來,年齡斷層和數量不足是建造業現狀,特別到了烈日難熬的夏天,許多工人休假“避暑”,“那時‘人荒’更厲害,老闆看到有工人來上班,都說感激。”
  “很難,多出錢還要貼上人情,才有一兩個人過來幫手”。年近五旬的梁漢科做建築模板(港稱“釘板”)工作幾十年,已升任監工的他至今每天入地盤八小時,親手帶著徒弟製作模板。“香港規定65歲以上就不能再入地盤,釘板工來說,我算年輕的一批。”
  談到新人入行,梁漢科直搖頭,去年招了2個徒弟,今年能再招3個就很滿足了,“我們現在是看工程來不來得及做,來得及就接,做不來就不接了。”
  梁漢科說,現在全港大約還缺1500名釘板師傅,人手不足,地盤間只好“搶人”。“例如有些地盤趕時間,從一人一天1600元,叫價到2000元,工人就先做高價的,這就拉高了整體的要價。人不夠,地盤的進度跟不上計劃也很常見。”
  為了增加人手,香港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通過補貼培訓及招聘,每年為業內輸送6千至8千名經過半年培訓的學員,“但這些‘半熟練工種’要能獨立工作,還需要大約2年的時間。”周聯僑指出,這些學員並非全部進入缺人工種,亦不排除中途轉行,“因此建造業依舊有較長時間缺人手。”
  2013年,扎鐵工的日薪已由1360元升至1490元,明年會上調至1710元,並將把夏季工時縮短15分鐘用作小休。而建造業其他人手短缺工種,日薪亦以至少8%的升幅逐年增加。
  “我入行一年,日薪從700升到1200,很快會再漲。”在楊偉業看來,每天朝八晚五的固定工作時間也是建造業的優點。“薪水高,又有時間陪家人,能看到未來至少十年的職業發展。”
  但更多人並不像楊偉業般看待建造業。“太辛苦,香港的年輕人受不了。”梁漢科說,“見過一個男仔,來了第一天覺得太曬,下午下班就不幹了。地盤裡都是泥土沙子,城市裡的小孩怕臟。”
  周聯僑說,“社會偏見”和“沒有經濟壓力”是年輕人不入行的最主要原因。“做保安,一萬二的工資坐大堂吹冷氣,做工人拿三萬五,但風吹日曬又不好聽。大部分年輕人不需要養家,不願來工地。”
  在楊偉業接受完採訪走回地盤時,工友們正和衣躺倒在地盤門口的走廊陰涼處午睡。他們衣服和鞋子上土跡斑斑,沾著泥的安全帽斜蓋在臉上。“這一行總歸是比較累,要面子的人還是很難打消心裡的顧慮吧。”楊偉業說。(完)  (原標題:“月薪4萬,工地還缺1萬人”——聚焦香港勞工短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i73uihj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